《白話楚國史——血泣楚天》(1-7)執辱宋襄

楚成王二十九年(-643),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一代雄主齊桓公小白終於在淒風冷雨中死去,齊國一下子就亂了起來,五公子與太子爭立。齊桓公多內寵,三夫人都沒有嫡子,六姬妾,長衛姬生無虧(字武孟),少衛姬生惠公(名)元,鄭姬生孝公(昭),密(國名,商時姞姓之國)姬生懿公,宋華子生子雍,葛嬴生昭公(名潘)。早先,齊桓公把孝公囑託給管仲、宋襄公,立為太子,後來又答應雍巫的請求,同意立衛共姬的兒子無虧。這樣在齊桓公病重時,五公子與太子就爭奪起來,在齊桓公被困死後,易牙、寺人貂就擁立了公子無虧。當時,宋襄公(名茲甫)已即位八年,很是自信,以明君、能人自居,看到齊國內亂,太子不得立,考慮到齊桓公的囑託,就帶兵伐齊,在宋兵壓境下,齊兵心無鬥志,齊人就殺了公子元虧,就順從了宋襄公的意見,立公子昭為齊君,是為齊孝公。

齊孝公即位,宋襄公很是得意,有了齊國的強援,雖然宋國國力較弱,但還是讓宋襄公有了稱霸諸夏的信心。此後不久,便有了盟會諸侯的想法和計畫。二年後(-641)就實現了,那一年春,先是執獲了滕宣公(名嬰齊),展示了威風,後在夏六月,宋襄公與曹人與邾人,盟于曹南(曹之南鄙),可是,這次盟會,實際上是宋襄公一廂情願,一是沒有大國參與,連所立的齊孝公也不來捧場,二是,就連曹國都不服,不肯致餼,不盡地主之誼。為此,宋襄公自尊心受到了打擊,於是就在當年秋舉兵伐曹。但結果,並沒有讓諸侯信服,就連自家的大臣子魚就以周文王之討崇不降而退修其德來勸說他。在諸侯方面,這年冬,陳穆公(名款)思齊桓之德,就邀集齊、魯、蔡、楚、鄭等諸侯盟于齊。顯然,對宋襄公是不大理睬的,當然這次盟會並沒有明確的主君,只是重結齊桓之好而已,相當於一次多邊首腦會議。

前面說到,鄭文公在聽了周襄王的王命後,沒有給齊桓公面子,從首丘逃回,從而引發了,齊伐鄭與楚救鄭伐許的諸侯紛爭,差點引發了齊楚大戰。而此時,鄭文公一聽到齊桓公死了後,就膽大起來了,公開地援引楚國為盟友。在楚成王三十年(-642),就首次朝楚。隨後鄭便在楚與晉兩大國中,徘徊苛存。

而此時,隨依仗漢東諸侯,自不量力地背叛楚國,楚成王連合隨侯襲弑堵敖以來的友好關係,產生了波折。三十二年(-641)冬,為了教訓隨侯的不忠,楚成王派鬥榖於菟帥師伐隨,迫使隨侯重新依附楚國。

宋襄公求盟的欲望越來越大,但畢竟,宋國小 力弱,難以號召諸侯,而此時楚國聲名鵲起,齊桓公時代過去後,楚成王更是異軍突起,在齊盟之後,在諸侯中的號召力越來越大,於是宋襄公就想請楚國代為號召諸侯會盟。於是就在三十三年(-639)春安排了與楚的鹿上(今山東巨野縣西南曹縣東北)之盟,宋襄公拉上才即位不久的齊孝公來與楚成王相會,楚成王假意答應了宋襄公的請求,實際上是打算在宋襄公與諸侯盟會時襲辱之。結果,宋襄公並不知道楚成王的意圖,公子目夷(即子魚,宋襄公庶兄,時為宋相、左師)諫,以為小國爭盟,是取禍之由,說不定會亡宋國,宋襄公不聽。於是就與諸侯約好同年冬在盂(宋地,今河南雎縣盂亭)相會,為了表示誠意與友好,宋襄公宣導的是乘車之會,不用帶兵。公子目夷聽說這事後,就事先預料到,這次盟會,宋襄公定會遭受不測,又勸宋襄公帶兵與會,宋襄公還是不聽,並說,自個宣導的乘車之會,怎麼能自個背棄呢。果不其然,楚成王卻帶兵與會,在會盟時,就用伏兵把宋襄公給捉起來了。還好,宋襄公被捉後,後悔不已,就立即告訴公子目夷,就叫他趕快回去即位守國。公子目夷回宋國後,並沒有立即即位,而是作好了守國的一切準備,等待楚成王的到來。這邊,楚成王帶著宋襄公伐宋,見到宋嬰城自守,就威脅宋人,如果不投降就殺掉宋襄公,宋人並不示弱,回復楚成王,說宋國已有國君了,楚成王考慮到,即便殺了宋襄公,在這種情勢下,也不能輕易臣服宋國,於是,在薄會諸侯,釋放了宋襄公。這樣,宋襄公回到了宋國,楚成王也暫時退軍了,可是,公子目夷還是以為,這場因會盟之欲膨脹而引來的禍端,依然沒有結束,楚成王的如此侮辱還不足以懲誡宋襄公。

事實上,宋襄公也沒有吸取教訓,第二年夏(-638)就迫不急待地聯合衛侯、許男和滕子伐鄭。要知道,四年前,鄭文公就朝楚與楚為盟了,而此時,宋國還不識相,還想當中原老大,去討伐楚的同盟國,當然令楚成王很憤怒。於是,楚成王借此,大舉興兵伐宋以救鄭。宋襄公想到盂執之辱,想到楚成王的背義棄義,當然咽不下這口氣怨氣,這次楚興兵來犯,定要與楚戰一場,以雪前恥。

在將要與楚成王接戰時,公子目夷以為,上天捨棄商很久了,與楚作戰,會失敗的,因而不能與楚作戰。可是宋襄公依然固執己見,就像後來的劉備為關羽復仇聽不進諸葛亮的意見一樣。冬十一月,宋軍與楚軍隔泓水(今河南省枳城縣北三十裡)接戰,宋在北,楚在南,兩軍形勢是,宋在北,楚在南,楚軍眾,宋軍寡,在楚軍半渡時,公子目夷就勸宋襄公,趁機襲擊楚軍,宋襄公以為如此襲擊,違背道義;在楚軍渡完後,還沒有列成陣勢時,公子目夷又勸說宋襄公借機襲擊楚軍,宋襄公還是不聽。最後,楚軍終於擺好陣勢,與宋交戰,結果,宋軍自然大敗。連宋襄公本人也在作戰中傷了大腿。宋軍敗回後,宋人都有些怨恨宋襄公的仁慈,可是,宋襄公居然還振振有辭,居然還說, “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不推人於險,不困人於阨,不鼓不成列。”意思是說,君子作戰,不趁人之危,不襲人之困,作戰,討伐敵人,要大大方方,旗鼓並行,不必偷偷摸摸。這下,可把公子目夷氣壞了,反駁說,戰爭是以勝利為功,沒必要講道義,要是講道義的話,就乾脆投降算了。

後來,晉文公重耳在流亡中經過宋國,宋襄公為了晉國的外援,就厚待重耳,送給重耳八十匹馬。在重耳即位後,也得到了晉國的厚報,這是後話,不表。不過,宋襄公卻因這次腿傷,第二年(-637),離泓之戰才七個月就傷重去逝了。其子王臣即位,是為成公,被迫與楚盟,併入楚朝見楚成王以表示誠意。

對於宋襄公,魯大夫臧文仲早在其欲為盟會時就指出,“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鮮濟。”楊伯竣解釋到:“以欲從人者,推己之所欲以從人,使人同得所欲也。以人從欲者,強迫他人以從一己之欲也。”用現的話說,就是,在實現自個利益與願望時,要與他人做到雙贏,則更可能成功,反之,如果,一味只追求自個的單贏,而不顧他人的利益與願望,則很難成功。不過,對於宋襄公的歷史評價,眾說紛紜,《榖梁傳》以為,足以當文王之師,而蘇東坡則以為,“以不仁之資,盜仁者之名爾。”“如王莽之流。”不過,宋襄公,行仁義,不顧生死,勝人多矣,蘇子顛沛南北,自持名節,猶在暮年感謝朝廷之赦,終沒有料到,老死歸途。不怕死的人很多,但在明知有危險,明知可以避免的情況下,能堅持心中的理念的人並不是很多的。在此,還是要讚賞宋襄公一番。

楚成王這邊呢?在救鄭以後,就有些自恃了,在鄭國享楚的宴會上,趁機勒索鄭文公,硬是索要了鄭文公的二個妃子。魯叔瞻在聽到這事後,也對楚成王有一些看法,認為成王無禮,竟然與鄭文公爭女人,這樣下去,霸業必不成功。相比齊桓公來說,楚成王的氣局就顯得有些狹小了。這說明,成功人士,如果能持續保有成功,不僅是要有成功的能力,成功的外在有利機遇,更重要的還要有成功的氣局。一時的成功不算成功,一生的成功,才算成功。後面,我們將會看到,楚成王因此而導致的失敗。霸業不遂,有其由矣!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