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隱君談教育96:天大的誤會,八股取士制度的歷史作用與當今意義

仕隱君談教育96:天大的誤會,八股取士制度的歷史作用與當今意義

2017-02-08 六藝書院純儒科舉教育研究中心

仕隱君談教育96:天大的誤會,八股取士制度的歷史作用與當今意義

 當今一提到八股文,很多人就先入為主地不接受,反對。導致這種情況,不外乎,是五四時期所謂反封建、反傳統的宣傳,還有一篇文章“反對黨八股”,還有文革時期,對傳統文化的徹底破壞,或者看到了一些前人,比如顧炎武。實際上,絕大多數人,對八股文的歷史,各個時期的利弊,及八股文本身,以及對現代的意義,認知並不深,多屬於習慣性成見。本文,試著進行一個客觀的疏理,並作一些復興八股文的前瞻性分析。

 一、八股文的產生與發展的歷史

八股文准確地說,只是以經義為主的考試文體,是明清科舉考試系統的一部分,稱為八股只是一種統稱,就這個文體,最初定形於明憲宗成化以後,明英宗天順以前,則是敷演傳注,或對或散,無定式。一般題目是單句,一個單句,通常有兩對,比如:樂天者保天下,樂天,與保天下,各為一對,責難於君謂之恭,責難於君,謂之恭,各為一對。稱為兩扇立格,每扇(對)又分為四股,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這樣通常稱為八股。但是就其文體,不完全是八股,依據題目而變,如果是長題,股數更多,到明嘉靖以後,基本上就不稱八股了。到清,又重新開始有此稱呼。但文體,主要結構不變,但股的多少根據題目則有變化。顧炎武《日知錄》卷十六“詩文格式”條詳細記載了八股文的格式:茲錄如下:

 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於成化以後,股者,對偶之名也。天順以前,經義之文不過敷演傳注,或對或散,初無定式,其單句題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會試《樂天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弘治九年,會試《責難於君謂之恭》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責難於君,四股;中間過接二句,復講謂之恭,四股;複收二句,再作大結。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其兩扇立格,則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文法亦復如之。故今人相傳謂之八股。若長題則不拘此。嘉靖以後,文體日變,而問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謂矣。《孟子》曰:“大匠誨人必以規矩。”今之為時文者,豈必裂規偭矩矣乎?

發端二句,或三四句,謂之破題。大抵對句為多,此宋人相傳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謂之承題。然後提出夫子為何而發此言,謂之原起。至萬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聖人言畢,自擄所見,或數十字,或百餘字,謂之大結。

 清代入關之後,在順治二年,下旨科舉複明洪武舊制,舉人第一場時文五篇,二場論一篇,表一篇,判五條,增用詩,第三場,去策,改用奏疏,進士依然用策。康熙二年到四年,曾短暫停用八股文,雖然在雍正、乾隆兩朝,也有建議停用之議,但終實行,至於清末。

八股文的整個歷史約400餘年,成化以前,於謙(永樂)、王恕的八股文已基本成八股之形,但沒有成為定式,基本上還是以敷衍傳注為主。法久弊生,八股文從產生、定形到成為定式到沿襲,整個過程也是不斷完善,糾正的過程。尤其是在清朝,歷代皇帝都非常關注其中的弊端,並嚴懲違法犯紀者。無論是考官、學政,還是考生,輕者革職,除名,重者正法、流放。

八股文是選士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策、論、判、詩及其它科舉科目共同組成整明清兩代的科舉制度,在八股文未定形之前,對經義的考察,主要是明經科的貼經、貼義、側重於經義的論。

 二、八股文的歷史作用與弊端

八股文產生之後,歷久生弊。明清兩代不同時期,都有相應的治弊措施,而且到了清朝,懲罰也很嚴厲,有時也矯枉過正,有時糾正也產生弊端,總之,是一個持續反思糾正的過程。而且,由於整個選士制度,是置於整個社會與文官系統乃至皇帝的直接監管下,相對來說,糾正更加能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更加迅速。八股文及其選士制度主要有如下弊端:

1、押題抄題、節抄剽盜現象。就是考前記誦若幹篇前人的文章,或者請當時的槍手寫的文章,臨場抄錄,以取得功名,致使一些生員,不認真讀書,沒有真才實學。此弊端被顧炎武在《日知錄》裏面猛烈批評。其實,這個弊端是幾乎所有考試制度都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現在的高考與各種評級拿證考試也一樣。嚴格說來,不只是八股文的問題。

2、在四書五經中的選題,或偏重於經義,忽略子史,或編重於一經,忽略它經。或偏重於經術,時務性不夠。學問的融貫性與實用性不夠。這一弊端也要一分為二看待,偏重經術,有利於歸正心術,太雜太亂,在歸正心術這一點上就會有些不足,關健是如何達到一種平衡。

3、八股文的格式制約,可能也限制了對其他文章文體的習練。對明詩明曲也有一定影響,使其帶有八股文的一些特徵。

4、以文舉士的科舉制度,偏重於人文,輕慢了武舉,忽略了其他科,包括科學。導致在武備上、技術發展上落後。

5、賄賂考官。在卷面上作記號,或者直接請托。此弊端在明清兩代都嚴重存在,屢禁不止,甚至一些考官與考生,甘冒去職殺頭的風險也頂風作案。

6、書寫不工。

7、考官與考生,考生與考生(同年),或者地方生員結盟結社,形成非真正師傳道承的先生門生關系,社友、盟友、朋友關系,容易結黨,形成官場政治勢力、民間社團勢力。

8、中後期,為防止猜題押題現象,在出題上偏刁鑽偏難,甚至有違經義精神。

9、由於要求取功名,致使許多讀書人為了備考,長期專研精義作文,阻滯了其他子史的學習,只有在求得功名後才得以學。

以上弊端,在考試制度方面,部分在前代也有,比如:《日知錄》記宋趙鼎言,“安石設虛無之學,敗壞人才。”陳公輔亦謂“安石使學者不治《春秋》、不讀《史》、《漢》,而習其所為《三經新義》,皆穿鑿破碎無用之空言也。”

但是八股文的作用也顯現的。

1、長期沉潛四子五經之書,發明精蘊,歸正心術。培養了大批具有儒家道德系統的讀書人。明清兩代,多數賢臣名臣,皆是科第出身。在其治國理政中,堅持儒家理念,秉持相應操守。如明靖難時期,大量儒生如方孝儒等,不願順從篡位的朱棣,寧願以死抗爭。

2、作為考試文體,規範了考試內容與文體格式,避免了考官取人的隨意性,有利於規範化、正規化、專業化,從這個角度講,是以前選士制度的重大進步。帶有現代考試制度的部分特徵。正因為如此,八股文作為一種考試文體,雖然有一些弊端,依然保持了下來。

3、八股文駢散結合,一正一反,一虛一實,結構嚴謹,層層遞進,論證嚴密,提升了思維性、邏輯性、創造性,訓練了作文論證水準,有助於其他文體的寫作,有助於以後政務工作中的辯證思維。

4、同時,整個選士制度是八股文、策、論、判、誥、表,各種考試文體的結合,各有側重,各有功用,是對經義、時務、史鑒、政治實務等方面的綜合性考察,也是對道德文章、治理能力的綜合性考察。這就回答了,為何科舉出來的學生為何能授予官職,甚至優秀者,還可授予較高等級的官員。比如明代,新科觀政進士張璁居然掀起了著名的大禮儀之爭,最終使楊廷和為首的閣臣大員敗下陣來,六年以內升至首輔。

其實,利與弊是相對的,也是相互轉化的,不是一時不變的,不能因為某一方面的弊忽略其他方面的利,不能因為那個時代的弊就成見為這個時代的弊。比如:比如八股文偏重於人文,忽略武舉與科學,這一弊,在明朝某個時期或許成立,但到了清朝,就有一定程度的糾正,而在當今,體制教育有眾多國防院校,科學教育已全面開展,而且已取得很大成就,現在正是缺少人文之時,文脈已中斷百年,當今民間恢復科舉,也不會有忽略武舉與科學的弊端,即便以後通過民間努力有逐步影響體制教育,從而科舉上升到國家層面,也會在完成一定階段的科舉之後,分科國防與科學。如果以此為藉口,否定整個科舉制度,或八股文,就不合適了。再比如,重經義,輕文史的弊端,在當時也在某些階段成立,後來,也有糾正調整的地方。到現在,我們提科舉,一要考察吟誦包本,有字數規定,二是要有貼經貼義的考試,規定包本的內容,含蓋了經史文,再加上其他如策、論的考察,詩、文、賦的考察,都基本避免了歷史上的這一弊端。總之,以前的選士制度,本身是一個興利除弊的過程,具有較強的糾錯機制,二是我們現在繼承發揚,也是充分考慮到這些弊端,設計出一些合理的科舉方案。即便現在方案有弊端,也會在實踐一些時日後,加以糾正調整。

今人萬不可以,不了解,斷章取義,憑一些歷史人物一時的糾弊呐喊,而全盤否定或一味反對。縱然對八股取士提出狠言的顧炎武,如“八股盛而六經微,十八房興而《廿一史》廢。”“生員冒濫之弊,至今日而極。”也提出了改進的方案:“故愚以為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於咸陽之郊所坑者,們四百六十餘人也,請更其法,凡《四書》、《五經》之文皆問疑義,使之以一經而通之於《五經》、又一經之中亦各有疑義,如《易》之鄭、王,《詩》之毛、鄭,《春秋》之三傳,以及唐宋諸儒不同之說。《四書》、《五經》皆依此發問,其對者必如朱子所雲:“通貫經文,條舉眾說,而斷以己意。”其所出之題不限盛衰治亂,使人不得意擬,而其文必出於場中之所作,則士之通經與否可得而知,其能文與否亦可得而驗矣。又不然,則姑用唐宋賦韻之法,猶可以杜節抄剽盜之弊。蓋題可擬而韻不可必,文之工拙猶其所自作,必不至以他人之文抄謄一過而中式者矣。其表題專出唐宋策題,兼問古今,人自不得不讀《通鑒》矣。夫舉業之文,昔人所鄙斥,而以為無益於經學者也,今猶不出於本人之手焉,何其愈下也哉!”《日知錄·十六卷·擬題》並沒有主張完全取消八股文,也沒有否定整個科舉制度,只是提出針對時弊的改進方案。其他如黃宗羲的一些論點,也類似。就當我們現在一些人,也痛斥體制教育、高考制度、公務員考試,等等,但也沒有完全否定其考試機制本身,出發點,只是希望改進而已。

下麵是明太祖最初設科舉士的詔文:

詔文有曰:“朕特設科舉,以起懷才抱德之士,務在經明行修,博通古今,文質得中,名實相稱。其中選者,朕將親策於廷,觀其學識,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

此詔按顧炎武的話說:“伏讀此制,真所謂求實用之上者矣。”《日知錄·十六卷·十八房》

三、清末積貧積弱與八股文

有些人常把清末積貧積弱歸結為八股文及其科舉制度,當時一看外國的堅船利,傻了,又看到西方新式學校教育制度,更蒙了,於是把中西沖突的失敗,歸結到科舉制度上,歸結到八股文,將八股文、科舉制度的弊端,擴大化,在當時那種情勢下,反對聲高漲,有識之士的正義之聲,得不到重視,於是在救亡圖存的呼聲中,最終終結了科舉制度,最終全然否定了八股文。

關於中西沖突,失敗的問題,其實很複雜。非三言兩語所能說清楚的。不能說,在軍事上失敗了,就說我們文化不行,我們教育不行,在歷史上軍事上失敗的事情多了,在與北方少數民族的對抗中,我們經常性是失敗的,正因為我們有強大的文化,每一次失敗後,重新勝利,我們就擴大版圖,融合夷狄。但是,這次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中西沖突,確實不同於以前中國周邊的夷狄沖突,以前基本是中華文明圈內,但這次卻是完全不同的文明圈,以古希臘羅馬文明為濫觴的近代西方國家,在經過長達千年的黑暗的中世紀之後,開出了工業文明,導致了科舉技術、生產力、物質財富方面的極大膨脹。在沒有工業革命之前,中國的經濟、人口及其它一些主要社會指標一直是領先的。如果把中華文化沒有開出工業革命來,就說中華文化落後、不行,顯然是有失公允的。即便西方工業革命以後,導致各種問題,比如,歐洲二次大戰,歐州依然沒有統一,帝國主義的戰爭,各個霸權國家的此起彼落,殖民歷史,科舉技術的極端化發展,人性極端自私自我方向發展,直到現在的宗教戰爭,民族戰爭,民主形式下的社會混亂,政府空轉,不一而足。難道可以說西方文明先進嗎?難道只能以科舉、民主來衡量不同的文明嗎?而反觀中華大地,即便我們經歷了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的苦難,即便西方科學、教育直入中國,可是一經重新統一起來,我們這塊土地,基本是穩定的。其原因在於,我們還有傳統中國的一些東西在,即便談不上堅實的根基,但也讓中國保持了穩定,在吸引了西方的科學技術及部分教育制度後,我們重新走向了強大。再看,另外一個國家,印度,有著與中國相似的民族獨立解放的經歷,在教育、語言、科學及政治制度上全盤西化,解放時,比中國要強,基礎要好,可是,經過幾十年的競賽,我們把印度遠遠拋在後面。就其根本原因,是印度傳統文化,本身不堅固,一旦受到破壞就蕩然無存了,此外,印度傳統在政治上,就沒有完整的大一統過,整個國家四分五裂,沒有一個有效的能持續治理國家社會的文化系統,也沒有一個完全占優勢的民族,而中國不一樣,長達3000年的文化傳承,形成了以儒家教化為核心的現實又有效的治理系統,文化的延續與統一造就了國家雖然分合,最終偏於統一,在政治制度上,我們沒有實行印度的民主制度,選擇了富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政治制度。可以大膽設想,如果,是當時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統一中國,如果又實行所謂的民主制度,中國能不能在這幾十年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強,都是一個大問號,國家不分裂就是萬幸了。

大家不妨設想一下,如果近代工業文明的發源國家英國在中國周邊,那又是如何?因為只要是周邊國家,都是相互溝通聯系的,也是長期沖突互進的,那麼,工業文明的准備階段,都會影響中國社會,即便會有沖突,也不會因為差距太大,而影響劇烈。當然,這個假設是不成立的。工業文明,在西歐積累了百多年後,然後開始向外殖民,最終達到了中國,即便如此,中國也沒有完全像印度一樣被征服,中國以其古老的悠久的文明奮力抗擊外國侵略者。在這次在軍事上差距巨大的沖突中,我們也迅速建立起了近代的軍事力量,從而形成了某種平衡,最終抵禦了這次文明沖突背景下的軍事沖突。以抗日戰爭、朝鮮戰爭為標志,我們重新成長起來,並很快趕超西方。要是沒有堅實的中華文化的內核,很難想像,我們科舉技術如今的突飛猛進,我們用了七八十年時間,走過了西方二三百年的發展的歷史,而且趕超迅速。從歷史上來看,這次中西沖突,雖然我們苦難深重,但並不十分長久,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的夷狄沖突,遠比這個時間長,給人民的苦難遠比這個深。實際上,從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到新中國建立,也不過50年時間,其他時間,總體上,影響並不大。當然,在領土方面,我們的損失很大,可是,在新中國建立後,我們對西藏實現完全的主權與治權,也是開疆拓土,而且非常大。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所以,不要過度誇張這次中西沖突的苦難,更應正視,這次中西沖突對中國的促進,讓我們醒來了。但是,我們的代價又是非常之大的,就是我們的文化被徹底斷根了。沒有傳統儒教系統,我們的政治制度會最終走向西式民主,走向西方的資本家治國,而不是傳統的讀書人治國。最終極有可能會分裂。這是當前的盛世危機。如果,完不成儒教文化的延續與改進,只是一味地發展科學技術、經濟,最終的結果,就是禍起蕭牆,什麼時候,中產階層以民主為藉口,完成政治制度的改變,中國就永無寧日了。俄羅斯就是個例子,還好,最終俄羅斯清醒過來,在某種程度上,傳承了歷史上的沙皇政治,才有普京中興。

所以,把清朝軍事上的失敗歸結為科舉制度、八股制度,是很荒謬的。假如沒有科舉制度,沒有八股文,中國又能產生西式工業革命嗎?西方工業革命是資本家逐利的產物,雖然,中國明末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難道在那時,就能把這種萌芽,讓其自由大生產,從而推動科舉技術的發展嗎?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再說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的經濟,就很發達,沒有貧窮思變的需求,這又是與中國的地緣環境,擁有勤勞的人民、肥沃的土地分不開的,西歐不一樣,臨海,國家又小,地緣環境不一樣,更多要靠海上貿易來維生,海上貿易,就要大生產,自然而然走向了工業革命之路。在中國明清兩朝是根本不可能走的。即便如此,在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以魏源、林則徐為代表的,就開始學習西方了,最後洋務運動,非常迅速地建立了類似工業革命的生產方式。雖然是局部的,但也表明,當文明沖突特別是軍事發生時,當這種差距較大時,落後一方的學習改變是很快的。

我們要看到什麼,當西方沒有來之前,中國周邊的力量與中國的對比。就算整個亞州,中國依然雄據第一。從這個角度看,清朝就不是積貧積弱了。當然,當時人有些過激之語,也有在當時情勢上,看不清,或者難以做到的地方,科舉制度的廢除,八股文的廢除,在當時是歷史的必然,但並不代表一直都正確,經過這百年來的西式教育制度的實踐,給中國社會特別是在人文道德方面的巨大負面影響,讓我們得重新審視科舉教育制度與八股文了。

四、現代社會的主要問題

解放以來,我們基本上實行了西方教育制度,重科舉、重技能,輕人文,輕古典,高考逐步知識化,學者逐步知識化,忽略了教育的教化功能,忽略了學仕結合,學修結合,知行合一,天人合一。再加上文革期間,全面的清洗傳統文化,再加上,外來的馬列主義反客為主,一統天下,之後改革開放,唯發展經濟至上,經濟的迅速發展又導致傳統社會結構的迅速解體,而沒有相應的文化基礎來適應這種解體,西方的價值觀全面充斥中國社會,又沒有西方宗教的凝聚力與教化功能,自身固有的凝聚力與教化功能喪失。造成了當今社會文化上極其混亂不堪,戲子當道,經濟上又瘋狂逐利,全國上至大小官員,下至平頭百姓,唯利是圖,禮義廉恥俱失的狀況。整個民風民俗,人文凋落,自中國有史以來,從未有如此之不堪。

主要問題如下:

1、教育制度過於偏重知識、技術技能,教化作用喪失。當今教育產品,沒有高遠志向情懷,沒有治國平天下之心,人文素養極其薄弱,傳統道德喪失,沒有信仰,剩下的,只有惟我獨尊,唯利是圖,享受淫樂。

2、禮教缺失,惟法治國。導致很多問題在家庭、組織內部得不到預防和解決,最終由法來解決。禮教是傳統中國社會的核心的穩定機制。它規範了家庭內外,社會上下,國家的秩序。是國人教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既有法的規範特徵,也有教化的特徵。現在,只剩下一點膚淺又脆弱的禮儀、禮貌和乾巴巴的教條。禮的核心功能蕩然不存。

3、士大夫階層缺失,傳統中國社會士大夫是讀書人兼國家公務系統結合體,而讀書人又是傳統儒生儒士,整個國家管治體系文人精英治國體系。而且是國家政治文化生活的中心,當今,無論是學者與官員,都不是文人的,注意,這裏的文人,並非今人所理解的純粹的文學人,古人也沒有純粹的如當今的文學人,即便有一些較純文學性作品,其人也多是官員出身,具有政治性的。學仕不結合,致使官學分離,官員的人文素養極度缺乏,業餘無法排遣,致使貪欲上升,惟利是圖,腐化墮落。

4、文脈斷絕。歷代士大夫階層,上至天子以至於士,都自覺地延續文脈,這是中國3000年傳統,民國以來,逐步斷絕了。文化落後,根本上在以文言文為核心的文脈隔斷上。當今文化復興,根本上是重建士大夫,重振文脈。不是空洞的捨本逐末的文化活動、學術研究。

5、國家層面的樂教缺失,致使戲子當道。在現代樂教廣義上教,包括音樂、影視。傳統中國是士大夫興禮作樂,現在,由於沒有士了,戲子成為全社會關注與追逐的焦點。整個文化市場趨於低俗淫樂。在毛澤東時代,或者八十年代,還有尚有一些正向的樂教,但越到後面,越不堪目。

6、網絡發達,資訊氾濫,遊戲、色情、娛樂充斥,這些是社會的毒瘤。加重了整個社會的腐化墮落。

7、商人逐步與官員勾結合流。雖然,現在商人還沒有完全登上中國政治舞臺的中央,但是如果長此以往,在一個逐利的社會,將為時不遠。美國就是例子,資本家已經全然掌控政權。一時資本家掌握政權,最後文化複興希望將破滅。中國有史以來,社會地位排序是,士農工商,如今完全調過來了。

8、傳統中國宗法家庭解體,由於城市化、工業化導致的遷徙自由,近現代中國家庭也解體。夫妻相離,父子相離,比比皆是。戀愛自由、婚姻自由、性愛自由,致使社會穩定與教化的最基層的細胞——家庭極不穩定,嚴重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與教化的持續。

9、教化的主體,家庭及其成員,不具備教化能力,失去教化功能。傳統中國的母親,重要的職能是相夫教子,管理好家庭,教育好子女,讓夫君沒有後顧之憂,就是相夫。現在,由於女性的獨立,日益呈現女掌男權的趨勢,男女角色易位,“牝雞司晨,惟家之索”,女性自身的人文素養不足,難以如傳統中國婦女教子相夫,反而妄自尊大,顛倒倫序,是現代家庭最大的內部破壞力量。

10、在家庭作為社會細胞遭受前所未有的癌變情況下,企業作為另一種類型的社會細胞,未能得到健康發展。企業是以利結合,而非義利結合,沒有文化內涵。在此建議,企業家庭化,企業禮教化,達到義利平衡。以彌補家庭細胞癌變的問題。

11、當今執政者,雖然提出了民族復興的願景,從而提出文化復興的要求,但是沒有抓住文化復興的根本所在。南猿北轍,援木求魚。

13、當今的教育工作者,失去了傳道、授業的職責。淪為知識性考試的工具,而自身學習成長極為有限,同時又急劇逐利。

14、整個社會日趨於淫樂。正是因為,失去了傳統士大夫階層,在國家社會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致使淫樂片面擴充,而沒有其他方面的制衡。

15、當今學術是西式的,不是中國固有學術。因為,一旦文脈斷絕,就基本上沒有傳統的學術了,現行學術體系,都是沿襲西方的,即便是所謂研究中國傳統文學、史學、經學、思想的,都是西式思維,也是西式產品。

16、由於文脈斷絕,現行的公務語言系統是純粹工具式的,體現不了政治教化。這一點,可以察看傳統的公務文章,表、詔、制、誥,就明白了。兩者的巨大差別,就是能深刻體會到文化的落後。現行的官樣文章,太工具化了,太白文了,失去了上下左右相互感染教化的意義。

17、古語言,不教而誅謂之虐。現行國家政教系統,教化不行,法律繁瑣,縱然大力反腐征奸,依然越來越盛。

當然,問題還有很多很多,主要就人文教育文化這一塊而言。

五、復興科舉在當今的意義

就上面列出的主要問題,恢復傳統科舉都能在相當程度上加以解決,假以時日,必有功效。恢復傳統以文取士的科舉,一是培養一批傳統讀書人出來,承繼文脈,進而進入社會國家治理層,形成士大夫階層,逐步由下及上,最終改變國家的治國方向。重建傳統文人治國系統,禮教系統。意義非常重大,不僅是教育復興,而且是文化復興的根本方面,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根本方面。茲事體大,關系國家生死存亡,長治久安!!

當前,教育復興的前沿和核心在私塾教育,私塾教育的前沿和核心在於科舉教育,率先在私塾教育建立健全科舉體系,確定民間科舉教育機制與考核標準,在私塾界形成主流,並具備相當社會影響後,逐步向體制教育拓展,最終形成,體制教育科舉化,科舉教育國家化,私塾教育、體制教育、書院教育同時並行的局面。具體說來,義務階段全面實行傳統私塾教育教學模式,以秀才科舉為畢業標準,然後文理分科,理工科或醫科、武科(國防、職業教育、外國語等,繼續走現行體制教育路線,人文、管理學科,走科舉路線,繼續考取舉人、進士,然後完成之後,又進行相關技能分科學習,以培養企業、國家公務治理人才、傳統學術人才、道統承繼人才為方向。同時,不分年齡,不分職業,不分專業,只要有意,皆可自學,參加人文方面的科舉考試。建立人文方面,學而優則仕的科舉通道。國家中高級公務人員,主要從科舉人才中錄用。

六、八股文在現代科舉復興的意義。

八股文是科舉中處於核心地位,是對儒家經義及儒生培養、心術歸正的核心把握,在現代科舉復興中,依然如故。同時,其規範性,考試可行性,邏輯性,對其作文、辯證思維都有基礎作用。只是,其歷史上的一些弊端,我們通過對考試內容進行一定的變通,進行解決,同時,在其他配合性考試方面,加強歷史性、學識性、實用性、實務性。務必真實實學,心術養正,同時又能緊切國家和社會治理實務。如果說科舉是當今私塾教育、乃至教育復興的龍頭,那麼八股文就是科舉的龍頭。把握住這個核心,這個本,就有望成功。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