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隱君談教育七:說說德行教育中的行為問題

“德行”一詞比較早地出現在《易·節》裏面:“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唐經學家孔穎達疏解到:“德行謂人才堪任之優劣。”後來,德行就作為育人的核心標準。孔門四科中,德行居首,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等四位德行卓著的學生也排在孔門十哲前列。而在前人的評判標準中,德與行是統一的,而且更多地傾向於行,所謂“有行才有德,有德必有行。”單提德的時候,這個德也是包含行的。有德之人必是有德有行之人。

今天談及這個問題,乃由於人們對“德行”的認識和理解,多偏於德,而對德的理解,多偏於認知或言說的層面,所謂“知而不行,言而不為。”而現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大多忽略了行為教育,由此而產生的問題逐步成為人們社會、學校和家庭的普遍困擾和憂慮。時見報端、網路、電視的弑、逆、殘、賊之人,淫、亂、忿、恨之輩,溯其源,也在於受教育時期,行為教育的嚴重缺失。S{D

司馬溫公在通鑒開篇總結“智伯之亡”時就徹論德才關係,“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雲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範,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上面這段辟論,當為現今重才能輕德行者戒。溫公說,正直中和之謂德,這四字,每個字都要用持續的行來支撐的。明明德而行之,恒而不易,才可稱為真正的有德之人。

本文,就行為教育中的諸多問題,結合廣州六藝書院行為教育實踐,試著探討一下,以俟識者。

一、毅志和筋骨訓練是行為教育的核心。

毅志,是為達到某種善意的目的而持續克己惰性、動性、欲望的一種行為能力。筋骨,指身體。結合孟子“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也”的至論,毅志與筋骨訓練就是,造就或利用一些艱苦非舒適的行為和環境,對人的惰性、動性和欲望進行約束,或者採取一些外在刺激性措施對人的抗壓性進行考驗,的一種行為訓練。簡單的說,按照我們書院時常對學生所講的,就是“不怕累、不怕苦,不怕髒來不怕痛,冷不怕、熱不怕,跪不怕來站不怕,不怕叮咬,不怕摔跤,泰山崩前不眨眼,洪水在後不撒腿。”

為何說毅志和筋骨訓練是行為教育的核心呢?行為教育是對身體和欲望的約束,而且最終是要形成長期恒行的習慣和意識,不從最基本的身體行為約束入手,是談不上行為教育的,而身體行為的約束,起步和關健就在於毅志與筋骨。舉個簡單的例子,都說咱們軍人帥,軍人為何帥呢,就在於軍人的體格與毅志,而軍人的體格與毅志,就來自於咱們部隊長期一如既往地體格與毅志訓練,包括站軍姿、隊例訓練、冷熱訓練、內務整理訓練等等。再有,傳統儒釋道的靜坐功夫,一坐就是好幾個時辰,甚至幾天幾個月,這同樣也是毅志與筋骨的訓練。

靜定功夫是毅志與筋骨訓練的主要內容之一,這要求人們要靜得下來,控制得住,忍受得了,堅持得久,我們書院,借鑒了傳統的一些靜定方法,同時有所創新。現行毅志與筋骨訓練,是以聖學入門五大功夫為主,即坐功、站功、讀功、誦功與抄功,坐功要求學生每日沉默端坐半個小時,同時上課也要求端坐,站功要求學生每日直站一定時間,讀功要求學生在讀書時飽含中氣朗讀,誦功要求學生飽含中氣誦讀所學課程,抄功要求達到一定毛筆書法的學生,小楷抄寫經典一定時長。這五大功夫,都納入本書院儒級評核中。

此外,還定期組織學生進行戶外勞動訓練,如撿拾垃圾、種植、搬運、負重等,除了活動本身應有作用之外,也對這些活動賦予了勞其筋骨、訓練毅志的意涵。這方面的訓練,可以舉個例子,在撿拾拉圾的訓練中,難免會遇上蟲子、螞蟻等,甚至被叮咬,只要這種驚嚇與傷害在可控範圍內,這種訓練對學生來講是有好處的,因為,從小接觸這些,以後就不再害怕,從小被螞蟻叮咬過,以後也不會怕被螞蟻叮咬,要注意,這些東西,可是現在很多城裏孩子甚至大人所害怕的。本人對此也有體驗,由於從小農村長大,壓根就不會怕蟲子、螞蟻、甚至蛇等東西。

在這些訓練中,我們要求學生不怕累,不怕苦,不怕流汗,不怕冷凍,不怕摔跤,不怕輕微流血,讓學生們體驗到這種接近自然的環境,而不是相反。眾所周知,養在家裏面的植物多不久長,而長在自然中的植物,生命極其頑強,就是這個道理。

二、“明明德”是行為教育的指南。

有人說,育人,先要人明白道理,即“明明德”。我卻不這麼看,有很多人,講起道理來,天南海北,儒經佛綸,可卻是行動的矮子,臺上聖賢,台下小人,比比皆是。什麼原因呢?總體來說,知行未能合一,確切來說,是沒有進行有成效的行為教育。在毅志與筋骨為核心的行為教育取得一定成效後,才是通過“明明德”對行為教育進行指南的階段,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以約束為中心的毅志與筋骨訓練,不需太多說教,營造一定的相互感染的氛圍,按規距進行就行了,在孩子尚不明理的情況下,太多的說教不一定有效果。說得再多,也難以做到。我們這里有個初來的孩子,說得比唱得好聽,可是一到要他做的時候,特別涉及克己的時候,他多半就反悔了。我給家長分析,就是因為從小行為教育不足,沒有進行毅志與筋骨訓練的結果。

當通過毅志與筋骨訓練階段,你會發現,“明明德”變得有些容易了,不再是“空中樓閣”了。據我們的經驗,毅志與筋骨教育階段,是有明顯成效的,孩子能坐了,能跪了,能靜下來懸筆寫字了,能勞功了,通過與其它學校的小朋友一比較,差距就出來了,家長與孩子都能從中獲得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與史上的賢能一對比,他們會覺得不是那麼太遙遠。我們有時講,歐陽修從小就是母親用蘆荻在沙上教寫字的,他們對自己用不太好的筆和紙,也就容易接受了。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任何明明德的道理,都必須通過落實到長期的行為、行動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認知和強化,不然,就是停在口頭上,沒用的!比如說,我們講,學生要尊敬老師,如果老師說一句,學生頂一句,學生與老師說話,不知謙卑,這樣的習氣,久而久之,學生是不會尊敬老師的,於是,我們依照傳統,設計了鞠躬的程式,通過多次反復的鞠躬行禮,學生慢慢就知敬畏了。

“明明德”是行為教育的指南。在學生們開始自思自省的階段,毅志與筋骨教育就需要一個堅實的根基,那麼在這個時候,以前沒有講或者沒有講得明白深入的道理,就顯得很重要了。通過“明明德”,從儒學的“內聖外王”、“安身立命”的高度,對學生進行意識形態的引導和輸入,這是幫助學生樹立良好人生觀、價值觀、幸福觀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們國學教育的旨歸。通過這些觀念的樹立,反過來,指導學生們的行為和行動,紓解孩子們的困惑,促進毅志與筋骨訓練。

三、日常學習生活是行為教育的課堂。

對行為教育來說,時時處處都是課堂,因為時時處處孩子們都在發生著行為,而這些行為慢慢就會形成習慣,好的行為形成習慣是我們要肯定和提倡的,可是,不經意中壞的行為也形成了習慣,而且壞的行為通常是出於方便、舒適和貪嗔所產生的,它形成習慣比好的行為容易得多,而且不易糾正。好的行為則相反,通常是對上述幾方面的約束和糾正,自然比壞的行為形成習慣要難得多,而且容易被壞的行為所侵擾和改變。

所以關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行為就顯得特別重要,而且,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行為,具有強烈的傳染性,家庭、學校、社會無不是傳染源,紛亂不良的環境對學生影響更大。絕大多數10歲以下的學生都是可塑的,關健是,作為孩子教育的責任方——家長和學校,如何來塑這些如白紙般的學生,而不是在上面潑墨。然而,我們學校和家庭,由於對行為教育的忽視,進而對行為環境的忽視,導致了一系列行為方面的問題。由於行為,孩子們是易受感染的,所以,身教就比言教更重要。比如,簡單的一個上廁所,孩子們要學習的就很多,一是上廁所前要請示,二是允許後要去廁所要輕步慢走,三是到廁所門前要輕敲門,四是掀馬桶蓋,若是男生還要將第二層夾蓋掀起來,五是如何取紙疊紙擦屁股及其次數,六是把紙放紙屢,七是如何提褲子,八是沖水,若是大便中間還要沖一次水,九是洗手,十是關廁所門。這十個點,只要其中幾個點,家庭和學校沒有教,沒有示範和身教到位,都會出問題。我們書院最近來了一位四歲的男生,這十點,只會其中二三點,明顯是家庭教育缺失,這就要落到學校身上去糾正。可是我們發現,糾正起來,是很難的事,很多次都不會改變。試想,如果,一開始,家長就這麼精細的教育指導,而且自己做到,那麼,孩子們肯定就不是這樣的習慣了。

從我們的實踐經驗來看,要把孩子們的日常行為規範和標準,甚至包括玩樂,以書面的形式說明,並公佈張貼,作為一種範式,對陸續到來的學生進行糾正。老師即時以書面標準來觀察和糾正孩子們的行為,不惜採取一些嚴厲措施,持續地把這些貌似不經意的行為形成習慣,真正把日常學習生活作為行為教育的課堂。

四、好習慣是行為教育的果實。

行為教育的教學目的是什麼,暫不談修身治國平天下,養成日常學習生活起居的好習慣,即是行為教育的目的和果實。經常性重複的行為,一定就會形成習慣。有些孩子喜歡打人,而且這種喜歡多半會形成習慣,而不是一次二次。問題就在於,在開始打人的時候,教育責任方放縱。

為此,對孩子在行為教育這一塊的檢測標準,就是看一些基本的日常學習生活好習慣有沒有養成。此外,由於好習慣的易受腐蝕性,對好習慣的變化監測以及持續提供培養好習慣的環境就至關重要。一般說來,好習慣通常持續四至五年,才不容易被壞習慣輕易改變,即便被改變,也還會留有一定的影子,如果好習慣多了,自然而然被改變的就少了。自然而然,也可以達到修齊治平的功效了。

五、督導是行為教育的韁繩。

前面講過,好的行為由於是約束性行為,因而極易受到侵蝕。即時進行按標準進行督導就成了行為教育是否成功的關鍵。督導要有即時性,標準性,方式方法性,因人而異性,不能為督導而督導。督導是容易與學生產生矛盾、增大隔閡的教育方式,同時督導過程中,教師可能會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這就要求,督導要講方法與技巧和藝術,同時還要體現出教師的愛心、耐心與細心。只有把督導這個韁繩拉好了,馬兒才會朝著目標前進。

六、身教是行為教育的重中之重。

言教者訟,身教者從。中國傳統教育一向重視身教,通過自己的好行為好習慣好品德作為示範,影響身邊的人。這比空口說教好得多。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特別是國學教育機構的發起人,一定要有從自己做起的意識和堅持。要求學生做到的,我們一定要做到,學生在修習的同時,我們也要修習。在本書院,對行為教育這一塊,老師與學生也一視同仁,也要進行規範和評核的。

可是,為何,我沒有把身教作為行為教育的核心呢?問題在於,改變的關健在於自己,我們不可能要求每個學生以後都能在長時間內遇上可以通過身教進行感染教育的人,相反,大部分時間和處所,是沒有這樣的人的,這就要求學生內在要特別強大,這種強大,初期就是毅志和筋骨訓練造就的體格,有了這個東西之後,做啥事就能去做,而且能做成做好。要是沒有相應毅志和體格,即便身邊有身教的人,自己雖受到一些好的感染,也會很快貫徹不下去的。有了毅志與體格,再有身教指導者,那就是最好不過了。

總之,行為教育上述幾大方面,是整體有機統一的,缺一不可。只有成功的行為教育才能實現真正意義的德行教育。對當前復興的國學教育來說,行為教育或許也是很多學堂、私塾、書院所忽視的。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