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藝文言弟子:陳寅恪傳


六藝文言008號學員史傳”習作25

陳寅恪傳

陳寅恪,字鶴壽,江西修水人。父寶箴湖南巡撫,亢直,銳意變法,作新政,又延梁啟超主湘學,湘俗大變。父三立,清季四公子,負詩名,寶没,遷金陵,辦思益學堂,延名士教授新學。寅恪幼承家學,四書五經,及諸新學

光緒二十八年,求學,後輾轉歐州諸國,民國七年,赴美入哈佛,十年,柏林大學,其學兼中西,通多國語言。

其治學推陳出新,嘗言:前人已講,吾不為;近人已講,吾不為,吾嘗論講,亦不為也。而今只講史上未有之學。”故學者雲集影從,朱自清、馮友蘭、吳宓,皆嘗聞教矣。“活字典”、“教授之教授”。

十四年,因梁任公薦入清華,為教授。初,校長曹雲祥疑曰“何國之博士?”曰:“非學士,亦非博士也。”又問:“可有著作?”曰:“否。”曰:“若是,甚難!”任公怒,曰:“梁某可謂著作等身矣,尤不及先生寥寥百字。”遂允而延之。時寅恪年僅三十六。

倭事畢,寅恪失明,然國可亡,史不可滅,士不可不弘毅也,寅恪特作《柳如是別傳》,以照天下二臣之心。 晚逢文革,竟不屈死。有序曰:清光緒之季年,寅恪家居白下,一日偶檢架上舊書,見有易堂九子集,取而讀之,不甚喜其文,唯深羨其事。以為魏丘諸子值明清嬗蛻之際,猶能兄弟戚友保聚一地,相與從容講文論學於乾撼坤岌之際,不謂為天下之至樂大幸,不可也。當讀是集時,朝野尚稱苟安,寅恪獨懷辛有索靖之憂,果未及十稔,神州沸騰,寰宇紛擾。寅恪亦以為求學之故,奔走東西洋數萬裏,終無所成。凡歷數十年,遭逢世界大戰者二,內戰更不勝計。其後失明臏足,棲身嶺表,已奄奄垂死,將就木矣。默念平生固未嘗侮食自矜,曲學阿世,似可告慰友朋。至若追蹤希賢,幽居疏屬之南,汾水之曲,守先哲之遺範,拖未契於後生者,則有如方丈蓬萊,渺不可即,徒寄之夢寐,存乎遐想而已。嗚呼!此豈寅恪少時所自待及異日他人所望於寅恪者哉?雖然,歐陽永叔少學韓昌黎之文,晚撰五代史記,作義兒馮道諸傳,貶斥勢利,尊崇氣節,遂一匡五代之澆離,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為我民族遺留之瑰寶。孰謂空文於治道學術無裨益耶?蔣子秉南遠來問疾,聊師古人朋友贈言之意,草此奉貽,庶可共相策勉云爾。

其學廣博,貫通中西,猶精於史學,有台北裏仁書局全集傳世。傅斯年謂寅恪之學,三百年一人而已。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