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隱君談教育系列八十四:八股文對讀經學子的意義

一直以來,我們對八股文多有誤解,絕大部分是因為習慣性宣傳及不了解之故。搜遍整個百度搜狗,發現不了幾篇八股文,幸好,近來,武漢大學整出版了一系列傳統科舉資料,讓我們有機會目睹這些經典八股文,其中方望溪主編乾隆欽定的《欽定四書文校注》整理了明成化以來至清數百名篇以為“主司的繩尺,士子之矩矱”,真當今讀經學子之福。八股文對讀經學子意義重大,茲列如下:

1、沉潛四子五經之書,闡明義理,發其精蘊。這一點表明,八股文是深度解經的體現和要求,要能寫寫好八股文,必須徹底熟悉經義,還要發其精蘊,這就給我們的讀經學子展示了前人對經典的所握和解析。不然,泛泛而解,也只是學個表皮,學個表皮,必然不能深入心性骨髓,反而徒增浮躁與狂傲,如此化教之功不成,私塾之教必敗。對此,方苞奏折中云:“竊惟制義之興七百餘年,所以久而不廢者,蓋以諸經之精蘊匯涵於四子之書,俾使學者童而習之,日以義理浸灌其心,庶幾學識可以漸開,而心術群歸於正也。”這就是我常說的儒性培養,如果,解經只是一個大概,没有八股文去深度鞏固與把握,没有八股文長期浸灌,自然習染,那麼對士子的馴養是很難說的,加上現世極端浮躁功利,各種誘惑繁多,更是堪憂。此外,現讀經學堂多重文史閱讀,誠然可以洞開眼界,提升興趣與見識,然而如果没有儒性高度規範,則文史典籍中的奸邪之氣、智計之術就會誘人於不正。這也是為何有些傳統塾師硬性要求不要先讀史的原因,也是四書文限制文史方面的旁徵博引的原因。儒性能否養成關系私塾教育的成敗,絕不是背點書,泛泛地解點經,就能達到的。

2、覘其學力之深淺與器識之淳薄。作八股文,作好八股文以通過科舉考試,必然要求相當的學力,還要有代聖賢立言的器識。從學力到器識,這是一個跨越,不然只是章句儒。因此,八股文是對讀經學子的學識的檢驗,没有這個檢驗,没有這個達成檢驗的目標和要求,所謂的誦經、解經,乃至閱讀,都是有相當水分的,甚至南猿北轍。大面積的滥竽充數,如何完成傳統文化興復大業,如何向時代、向社會、向歷史交待。我們常把“為往聖繼絕學”掛在嘴邊,可是不通過八股文在根本上正心育性,“存亡繼絕”如何談得起?

3、主司之繩尺,群士之矩矱。八股文是科舉的考試文體,這樣就有一個育才選士的標准,對考生與考官、先生來說,建立了這個標准和方向,就能按此去勤學、教學和試評。如今,國學教育不考試,没有考試體系,東學西學,雜亂無章,如何在國學道路上深耕細耘?最終,必然是淺嘗輒止,國學教育夾生飯必不可避,最終深負期待與厚望。專門學了十多年國學,文章都不會寫,更不用說,學力的精深與器識的純厚了,必為社會所譏。

4、作文之懿範,索驥之階梯也。八股文的特殊結構,散文與對文的結合,通過破題、承題、起講、起股(比)、中股(比)、後股(比)、束股(比)、大結的章法結構,深度訓練作文技巧與水平,歷史上很多八股文大家也是文章大家,如方望溪、姚惜抱、歸震川、唐順之、李光地等,並没有因為八股文而影響其文章法韓效柳,對多數士子而言,長期的八股文制義訓練,反而促使其文章上台登階,垂名後世。其中的散文與對文,實際上是詩與文的體現,必須要求深厚的詩文辭賦基礎才能融貫於八股文而遊刃有餘。

    總之,八股文對古士子及國家選舉意義重大,對當今斯文泯滅的社會,更加意義重大和關健,立此標杆,十年二十年後,必然可見成效。

附1:《欽定四書文》乾隆諭旨

乾隆元年六月十六日總理事務王大臣替上諭:

國家以經義取士,將使士子沉潛四子五經之書,闡明義理,發其精蘊,因以覘學力之淺深與器識之淳薄。而風會所趨,即有關於氣運。誠以人心士習之端倪,呈露者甚微,而徵應者甚巨也。顧時文之風尚屢變不一,苛非明示以准的,使海內學者於從違去取之介,曉然知所别擇而不惑於歧趨,則大比之期,主司何所操以為繩尺?士子何所守以為矩矱?有明制義,諸體皆備。如王、唐、歸、胡、金、陳、章、黄諸大家,卓然可傳。本朝文運昌明,英才輩出。劉子壯、熊伯龍以後,作者接踵,莫不根柢經史,各抒杼軸。此皆足為後學之津梁、制科之標准。自坊選冒滥,士子率多因陋就簡,剽竊陳言,雷同膚廓。間或以此幸獲科名,又展轉流布,私相仿效。馴至先正名家之法,置而不講;經史子集之書,束而不觀。所系非淺鮮也。今朕欲裒集有明及本朝諸大家制義,精選數百篇,匯為一集,頒布天下。學士方苞於四書文義法,夙嘗究心,著司選文之事,務將入選之文發揮題義清切之處,逐一批抉,俾使學者了然心目間,用為楷模。又會試、鄉試墨卷,若必俟禮部刊發,勢必曠日持久,士子一時不得觀覽。可馳妨間刻文之禁,果有學問淹博、識見明通者,不拘鄉會墨卷、房行試牘,准其照前選刻。但不得徇情冒滥,或狂言橫議以釀澆風。朕實嘉惠士子,共各精勤修業,以底大成,敬體朕意,共相黽勉。欽此。

附錄二:方苞奏折

食禮部右侍郎俸、教習庶吉士、臣方苞謹奏:乾隆元年六月欽奉聖諭,命臣苞精選前明及國朝制義,以為主司之繩尺、群士之矩矱。臣本無學識,又迫衰殘,恭承嘉命,為愧為恐。竊惟制議之興七百餘年,所以久而不廢者,蓋以諸經之精蘊匯涵於四子之書,俾學者童而習之,日以義理浸灌其心,庶幾學識可以漸開,而心術群歸於正也。伏讀聖諭,即有關於氣運。至矣哉!聖謨洋洋,古今教學之源流,尽於是矣。臣聞:言者,心之聲也。古之作者,其氣格風規,莫不與其之性質相類。而況經義之體,以代聖人賢人之言,自非膽於義理、挹經史古文之精華,雖勉焉以襲其形貌,而識者能辨其偽,過時而湮没無存矣。其間能自樹立,各名一家者,雖所得有淺有深,而其文具存,其人之行身植志,亦可概見。使承學之士,能由是而正所趨,是誠聖諭所謂有關氣運者也。臣敬遵明旨,别裁偽體,校錄有明制義四百八十六篇,國朝制義二百九十七篇,繕寫成帙,並論次條例,恭呈禦覽。伏望萬幾之暇,俯賜刪定,俾主司群士,永為法程。臣無任戰汗隕越之至。謹奉表恭進以聞。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