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隱君談教育系列一:儒學教育中的根本問題

基於“讀經教育”稱謂的指向誤導性,個人在此提出儒學教育(簡稱儒教)予以替代,儒學二字,早在明朝就作為對具體教育機構的稱謂了。當時,府縣鄉學,皆稱為儒學。至於儒、儒家、儒術、儒學作為學術思想或學派稱謂則早至春秋戰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內涵深刻、承載傳統教育精神的詞匯,卻沒有被繼承與突顯出來,實是遺憾!或許,一些人會說,中華文化,儒釋道,儒只是其中之一,可是,縱觀我們傳統主流教育,從來沒有對蒙童進行釋與道的教育,釋與道只是一種個人選擇,從來沒有達到國家教育系統設計的層面上,即便在佛教較興旺的朝代也如是。

本文談儒學教育中的根本問題。這里的儒學教育,是指我們在當今所要複興的傳統教育精神(主要方面)在當今的理論承揚與實踐。讀經教育理論認為,讀經為本,其餘為末,讀經又以包本背誦為本,其餘為末。那麼儒學教育,何為本呢?故名思義,當然是儒學為本,其餘為末,在實踐上可以稱為,學儒為本,其餘為末。儒學又以何為本呢?儒本意是主持喪葬及祭祀活動的神職人員,由於對鬼神的敬畏,無論中西方,這類人員就居較高的地位,且屬於知識層,到後來,儒就成了讀書人的稱呼。儒學,就是孔孟為代表的流傳至今的在中國歷史上長期占主導地位的學術思想漢派及其實踐性教育教育學活動。從理論上講,儒家提出了很多理念,如:仁、義、禮、智、信、勇、忠、恕、廉、恥、孝、悌、誠、溫、恭、敬、畏、謙、讓、勤、儉、謹、直,包括了從修身到治平天下整個過程中內在修為及與社會的各方面關系。儒家思想,有一些特點:一是側重於倫理與社會關系的;二是由內向外由近及遠影響和幅射的;三是緊密政治性的;四是連貫人文教化性的;五是積極擔當性與使命意識。這些理念中,一些是核心,一些延伸的。個人以為,儒家思想的核心為仁、禮、誠、畏,其他皆由這幾個核心理念延伸,或歸結於這幾個理念。仁是愛別人,為人服務,禮是守規矩,順從,誠是說實話,做實事,畏,有所畏懼,才能有所收斂。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在畏懼中守規矩,在規矩中老實地愛別人,更要愛君愛國家,同時,別忘了愛自己的親人。如果以上核心異意不大,那麼,我們的儒學教育的根本方面就是培養學生們這方面的品格,其他方面並不是不重要,而是可以先通過培養核心方面來帶動其他非核心方面。那麼,根據這樣的教育根本,如何來進行教育與教學設計呢?

首先,我們來看,仁心的培養。仁者愛人,愛親人,愛國家,愛黎民。通過什麼途徑讓孩子具有仁的品格呢?個人以為,有如下:1、養護生命(動植物),觸發仁心;2、讀經典、睹善事,征聖宗經、鑒史資賢以明仁行仁;3、勞動,知黎民之疾苦,知衣食之不易。4、學文學,賦詩詞,習才藝,以養情志、情操與情懷。

其次,禮的置入,禮教的貫徹。由於禮是規矩,是行為教育,所以主要方式與途徑也是在行為上。1、大力開展祭祀活動。祭先祖,祭先師,祭先聖,祭英烈,祭名賢,以及國家層面的祭天、地、五嶽,等等。2、關於禮的經典誦讀。3、左右內外禮儀活動的倡導與重建,比如學堂、祠堂、文廟、家庭等等。4、承載民族禮儀的漢服的推廣。5、習慣性重建日常生活學習禮儀以及成長禮儀。6、法制與典章制度學習。

其次,敬畏的置入。1、祭祀活動;2、尊卑長幼觀念與秩序的養成。3、有效的懲戒。4、端莊嚴肅的環境與人倫關系。5、距離。6、師範。5、負激勵。負面案例的刺激。

最後,誠的養成。1、明則誠。通過誦讀並講解經典明理至誠。2、家長與老師的表範作用。3、純淨坦誠的教育教學環境。3、歷史故事的薰染與資鑒。4、對不誠行為的嚴厲懲戒。5、負激勵。負面案例的刺激。

上面的分析探討,或有不足,敬請補充,基本都可以在傳統教育中找到證據。不多論述了。那麼,在具體的教育教學設計中,如何達成呢?

關於教學,一是教學內容設置,二是教學輕重緩急與次第,三是教學的方式方法,四是教學的環境構建,五是師資,六是學生對象與環境的選擇,七是教學實施的現實方面。

個人愚見:欲達成儒學教育的根本方面,一在教學內容設置方面:禮儀(含祭祀活動觀摩與參與)、稼穡、日常行為習慣、讀經、遊學、家庭儒教、文學、才藝、歷史、毛筆書法及識字教學(蒙學經典)、養植。二是教學輕重緩急與次第,總體上來是行為方面重於急於知識類學習,經典類學習重於急於才藝類學習。各學堂可根據上述大致課程設置依據自身條件進行一些符合上述原則的教學安排。

由此看出,讀誦經典只是明理的一個重要的途徑,明理的途徑更多在實踐中,在達成儒學教育的根本方面,讀誦經典也只是其中一種重要的課程設置,而且還不是最重要課程設置。如果單只是將讀誦經典抽出來,絕對化、純粹化,而忽略其他重要的方面,我不認為,就能實現儒學教育之根本方面,根本方面達不成,就更不用說,其餘方面了。此外,個人以為,現讀經教育理論看不出與傳統儒學教育的傳承性,也沒有多大的關聯性,請識者明辯。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